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李枚青烈士传略

更新时间:2022-05-14 11:32:37点击:

李枚青烈士传略

戴汉萍

李枚青,原名李美庆,曾用名李梅青,1914年出生在山东省新泰县(今新泰市)西南关一个贫农家庭里。他9岁入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该县师范讲习所,半年后转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经济困难曾休学回家,一年后复学。李枚青追求革命真理,努力宣传马列主义,积极参加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1931年6月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2月一天清晨,李枚青来到同乡董琰租赁的新东门外连升街一号,准备参加省委党团训练班,不料被叛徒指供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省委书记任作民以及李文、王云生等五人。敌人把他们押往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捕共室,3月初又转押至山东省高等法院看守所。

这次敌人一共逮捕29人,其中多数是共产党员。但李枚青的党员身份,只有几个党的负责人知道,叛徒并不了解他的真实面貌。因此,李枚青在省委书记任作民和其他负责同志的指示下,在敌人审讯时,始终未承认党员身份。他一再强调他是到济南求学的学生,到连升街一号是约同乡董琰去玩,要敌人尽快释放。在省高等法院看守所,李枚青等几个年轻人,坚持与敌人进行斗争,敌人感觉棘手,遂蓄意制造事端,妄图镇压。1934年2月12日,是旧历的腊月29,“政治犯”们都盼望过春节改善生活,敌人却故意把馍馍里掺上麸皮。李枚青等几个年轻人识破敌人的阴谋,就与敌人进行辩理,把敌人看守所长驳得理屈词穷。大家一致行动,不答应他们的条件就不吃饭。看守所长觉得势头不对,只好下令买来锅饼换走了麸皮馍馍。

看守所长吃了闷气,伺机报复,第二天便借故动手打了向明、董琰、彭瑞林等人。李枚青和难友们在任作民的领导下,开始了第一次绝食斗争。斗争坚持了四天,迫使敌人答应了“取消打骂、改善伙食”等五项合理要求,并当众宣布撤了看守所长的职务。绝食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在看守所,李枚青还积极响应省委书记任作民提出的“监狱就是革命者的休养所和学校”的号召,积极参加了由任作民组织的14名学生参加的训练班,听取了华岗、向明关于政治工作、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方法的辅导,增长了对敌斗争的才干,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1934年秋天,敌人对“济南案”犯共29人作出无理判决,李枚青被判两年半徒刑。他不服上诉于南京高等法院,秋后南京高等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李枚青遂被押入山东省第一监狱。

在第一监狱,李枚青被关在“良”字号监筒。董琰、彭瑞林等同志也被关在这个监筒里。在这里,李枚青同监方的斗争更加顽强了。他经常揭露敌人迫害、虐待政治犯的罪行,并积极参加了狱中党组织领导的绝食斗争。1935年7月,李枚青被转入山东省反省院第九期。虽然反省院的物质生活比监狱稍好一点,但政治生活却是很残酷的。敌人为了贯彻推行反省政策,主要采取“每日上课,写反省日志,集体训话,个别谈话”等手段,同时还布置叛徒在政治犯中进行暗中盯梢。李枚青为了对付敌人的反省政策,继续坚持不暴露自己的政治面貌,只承认自己是普通学生。他写的“反省日志”也不接触思想实际,只记些起床、吃饭睡觉等流水账,还故意把字写错,弄得敌人毫无办法。彭瑞林等同志也转入反省院之后,李枚青、董琰、彭瑞林、刘庆珊、韩维密等十几人,形成了一个积极分子队伍,在党组织的具体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与反省院的敌人展开了斗争。他们制定了十条守则,要求每个同志严守机密、严格纪律、针锋相对地对付敌人。按反省院规定,每期6个月,反省不好的要继续反省。李枚青连住三期,敌人却无一收获,因此,被反省院视为“顽固分子”。1936年底,李枚青与其他几个难友,被敌人重加判处后,又押回监狱。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沿津浦铁路大举南侵,很快陈兵黄河北岸,直逼济南。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地方实力派抗战,派张经武等到济南开展对韩复榘第三路军的统战工作,商讨释放政治犯和发动群众进行抗日等问题。于是,1937年11月初,李枚青被无条件释放,回到了家乡新泰县。

李枚青回到家乡后,很快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恢复了组织关系,并担任了中共新泰县工委委员。不久,新泰县工委响应北方局“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召开骨干会议,分头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待机起义。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发动了徂徕山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1月5日,李枚青和董琰(董琰当时任新泰县工委书记)带领20余人,赶到徂徕山,加入了四支队。第二天,李枚青又受命返回新泰,继续发动武装。这时他家搬到了新泰城南大峪庄,他就以此为活动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发动了王守慈、杨锡泮等人参加了四支队。

1938年5月,党中央派郭洪涛带领一批干部来到山东,并担任山东省委书记,准备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6月,在南鲍庄,郭洪涛召集董琰、李枚青、白炎波、周星夫等人开会成立了新泰县委,李枚青任县委委员、宣传部长。县委根据省委指示,逐步成立了各区区委,一方面进行发展党员的工作,一方面继续动员群众参加我军,争取团结了新泰几支友好的地方武装参加了四支队,发展壮大了我们的力量。

不久,我党与国民党的石友三部六十九军建立了友好关系,共产党员张友渔担任了六十九军政治部主任,李枚青被六十九军政治部委任为新泰县民运指导员。另外,他还任“新泰县各界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指导员。他身兼数职,常常是废寝忘食,到处奔波,深入群众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团结、教育了一批教育界的知识分子,在一些村庄组织了抗日自卫团、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

1938年11月,六十九军离开山东之后,新泰县动委会宣告结束。县委又着手建立独立营,李枚青任独立营政委。是年12月,泰山特委成立,新泰县独立营编入泰山特委第一大队,李枚青任大队政治处主任。

李枚青作战勇敢,机智果断。1939年6月,身为山东纵队四支队后方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的李枚青,带着一个连到新泰北部山区驻防。桃园村附近驻着土顽史怀仁的一支队伍,平日里扰害百姓,无恶不作,群众恨之入骨。李枚青亲自指挥,在自卫团的协助下,侦察了敌情,并一举歼灭了史怀仁部80余人,缴获步枪70余支。战斗胜利结束后,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李枚青,立即对群众和战士宣传开展人民战争的伟大意义,号召军队要爱护人民,只有军民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1939年11月,李枚青任一地委委员,鲁中军区第一分区政治部主任,后又任锄奸委员会委员,敌工部长等职务。

为了粉碎敌人对我根据地的蚕食、“清剿”和封锁,李枚青除积极做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外,还经常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方针,发展抗日武装,卓有成效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同时,他还深入敌占区,开展对敌政治攻势,瓦解敌伪军,取得显著成绩。

李枚青对共产主义事业有坚定的信念,有高度的党性原则和坚强的组织观念。

李枚青与白潮同志在战火中相识,在斗争中相爱,结成了一对革命伴侣。1941年,在泰山区的“肃托”运动中,当时任莱芜县妇救会会长的白潮同志被打成了托派,被地委社会部逮捕审讯。这对李枚青的打击是很重的。他坚信白潮同志不是托匪,并对肃托持怀疑态度,对一些错案提出了保留意见,他因此被撤销了地委委员、锄奸委员会委员和敌工部长的职务。但是,尽管如此,在当时严酷的斗争形势下,李枚青还是抑制着内心的痛苦服从了地委社会部对白潮同志的处死决定。工作上,他仍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坚决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后来,山东的“肃托”受到了党中央严肃的批评,对一些错案进行平反和纠正。李枚青旗帜鲜明,坚持原则,坚决为蒙难的同志平反昭雪,与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革命气节。

李枚青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品质高尚,忠诚无私,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团结同志,关心群众的疾苦,深得群众的爱戴。虽然他长期做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但与地方干部的关系也特别好。一些县、区的地方干部每逢到地委开会,有事没事总喜欢到政治部转转,与李主任聊聊,听听他对时局的分析,谈谈自己的工作。如果见不到李主任,总觉得是个遗憾。

1943年8月13日,李枚青、高启云及反战同盟会员徐永进(日本人)等一行七人从莱北县委驻地出发到地委开会。在淌水过西峪河时,不料遭到敌人的伏击,李枚青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噩耗传来,干部群众闻者莫不悲痛。他们通过我党在敌人内部的关系,冒着生命危险把李枚青烈士的遗体从敌人的据点内偷运出来,安葬在小酉坡村。附近村庄的干部群众,纷纷自觉地悄悄来到他的墓前,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表达对李枚青同志的爱戴之情。1963年,党和政府把李枚青烈士的遗骨迁葬到泰山脚下的烈士陵园

李枚青烈士的英名,像泰山顶上的不老松一样,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