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矢志救国英勇捐躯——记李璞烈士

更新时间:2022-05-19 11:32:22点击:

矢志救国英勇捐躯

——记李璞烈士

孙文臣

梨乡莱阳,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地广人杰。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以它丰满的乳汁哺育出了一代代英雄儿女。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党的好干部、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原中共胶东区东海地委军事部长李璞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响亮的名字至今广为人知,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远传颂在莱阳大地。

发奋读书 立志革命

李璞,原名李风西。1906年3月16日出生于莱阳县中荆镇西石格庄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里。父亲李文和兄弟四人,除李文斗教书外,其余三人均务农。李璞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全家37口人,全靠他父亲和叔父们的辛勤劳作来维持生计。

他的父亲和叔父们思想开明,勤劳俭朴,治家有方,家庭殷实。因常年与黄土地打交道,磨炼了他们刚强的性格。同时,也尝到了无知识无文化的苦头。所以,父亲和叔父们都希望李璞有出息,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李璞8岁时,父亲就把他送到其堂兄李进西创办的私塾里读书。李进西性格开朗,思想进步,有远见卓识,经常教导李璞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为家乡和父老乡亲争光。

李璞在启蒙之时承受家学、家教,在私塾里饱读“四书”、“五经”。他读书为文有一个特点,不似一般莘莘学子的如饥似渴,而是聚精会神,死死抓住不放。因而,读书最能领略书中三昧,而且多有独立见解;为文则酣畅淋漓,往往一气呵成,显示了聪明才智。

有一次,父辈兄弟四个在院中阶下纳凉,议论起李璞的学习来,大家都认为这孩子性格内向,好学上讲,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而且严于律己,锐意进取,将来必有大作为。

1930年,李璞考入掖县(今莱州市)山东省立第九中学,心里非常高兴,因此把全部精力倾注在读书上,心想,只要读书,就可以学到救国救民的本领。他除学好规定的课程外,还喜欢博览群书。

正当他求知若渴,热切寻求真理的时候,有一天,他从同学和进步教师中得到《新青年》、《向导》、《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和其他进步书刊,兴奋不已,便废寝忘食地阅读着,咀嚼着。书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使他感到新奇和亲切。他渐渐地醒悟到马列主义是救国救民的真理,美好的社会一定能在中国实现于是,他立志革命,决心为之奋斗终生。

1931年,他同王军光、梁辑卿等以“同乡会”的名义在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并领导九中学生多次到掖县伪县政府请愿,迫使伪县长罢免了乱派苛捐杂税的商会会长。

“九一八”事变后,李璞参加了当地反帝大同盟活动。为响应平、津学生赴南京请愿的革命行动,他与九中的部分学生组成抗日救国宣传队沿烟潍公路进行演讲宣传,成为当时学生运动的骨干。在斗争实践中,李璞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积极勇敢地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在革命斗争中,李璞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在九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他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政治上更加成熟起来,成为一位刚毅果断,勇往直前的革命者。

1934年,李璞省立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以教学为掩护与同乡宫维桢等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1935年,他的亲戚吕绍南介绍他到嵯阳乡当乡长。李璞听后,气愤地说:“国民党的官,再大我也不当。”严词拒绝。

救国救民 投身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犯中国,祖国大片国土沦丧,无数同胞被屠杀。在这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李璞义愤填膺,忧心如焚,强烈的民族感驱使他立刻投身到血与火的抗日斗争中去。他与从外地返回的学生党员宫维桢、李华亭一起,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发展“民先”队员,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他首先动员自己家人起来抗日,经常对家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不存,何为家安?有民族之心的中国人,在大敌当前,就应该舍家报国。”在他的动员和鼓动下,全家人支持他并投入了抗日斗争。为了抗日,他家将唯一的一辆脚踏车资助给宫维桢,供宫在抗日斗争中便于开展联络工作。并同意将自己家作为开展抗日工作的联络点,负责接待并供应食宿。在李璞及其全家人的支持下,莱阳南部的抗日救亡活动很快开展起来。李璞家支持抗战的正义之举,在当地颇有影响。

在动员了家人起来抗日之后,李璞为“启发民智共同救国”,夜以继日地奔波于莱阳南乡。白天,他与宫维桢、李华亭等人一起到各村演讲,宣传抗日,组织“民先”队员教唱革命歌曲,利用演活报剧、踩高跷、办黑板报等形式,发动群众起来抗日,使莱阳南乡掀起了抗日热潮。晚上,他组织民众上夜校,讲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抗战形势,宣传抗日爱国道理,号召大家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保卫自己的祖国,决不做亡国奴。通过办夜校,广大群众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拨亮了心头的明灯,坚定了抗日的信心,纷纷投入到抗日活动中去。

这期间,他的家已经成了莱阳南乡开展抗日活动的联络点的坚强阵地。一些会议在这里召开,一些工作在这里研究。为保证同志们的安全,家里人经常日夜站岗放哨,并热情地为同志们烧水做饭。李璞一家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进一步增加了同志们开展抗日活动热情。他的家庭对革命的支持和贡献,在南乡传为佳话。

年底,李璞作为“民先”代表,参加了全县“民先”代表会议。大家相聚一堂,畅所欲言,共同研究开展抗日救国的良策。会议结束后,李璞又被分配到家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后来,李璞调胶东区党委工作。

呕心沥血 扩建组织

1939年4月,中共胶东区党委为加强对牟平工作的领导,调李璞任中共牟平县委书记。受命之日,他寝食不安,彻夜不眠,思索着如何在陌生的牟平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第二天,李璞就与胶东区党委执委、中共东海特委书记于克恭,县委秘书刘力生,交通员小滕一起从莱阳张格庄村(现属莱西市)胶东区党委驻地来到牟平县县委驻地地口村,走马上任了。

牟平,当时县委领导力量比较弱,党的机构、群众团体和地方武装组织尚不健全,且斗争环境残酷复杂,白色恐怖严重。日本侵略军自1938年3月开始,在牟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汉奸、特务到处乱窜;国民党顽固派丁饽庭、苗占魁部横行各地,疯狂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人民生灵炭涂,啼饥号寒。

李璞到牟平后,顾不得长途跋涉的劳累,放下行李,立即深入基层进行调查,了解情况,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开展抗日救国的策略和方法。为了组织开展全县的抗日救国活动,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饿了,啃口凉窝头;困了,就在房间铺上凉席就寝。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牟平县的工作很快就有了起色。

首先是建立健全了县委工作机构和各抗日群众团体组织。1939年1月,牟平县委重建后,只有书记和委员,无职能部门,且县委委员又分散活动。李璞到任后,感到县委没有工作部门不能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为开展好抗日救国活动,他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健全县委工作机构和各抗日群众团体组织。于是,他排除阻力,克服困难,选拔得力干部,先后成立了组织部、宣传部、战事动员部、职委、青委、妇委等县委工作机构和各救会、职工、农民、青年、妇女抗日救国会等群众团体组织。分区委也由1938年的3个发展到5个。这些工作机构和组织,成为牟平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的中坚力量。

紧接着建立地下小武装。建立地方武装,胶东区党委早有指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牟平的武装迟迟没有建立起来。李璞到任后,看到县里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对开展武装斗争是不利的。他心急如焚,立即着手建立地下小武装的工作。开始时只有一支枪3个人,后来逐渐发展到几十人,担负着锄奸、反特、保卫县委机关和地方作战的任务。

积极带领县委机关人员开展对敌斗争。李璞在牟平工作期间,边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边开展对敌斗争。他带领县委机关和自己组建的武装人员跋山涉水,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他们白天隐蔽,晚上行动,经常通宵达旦地同日、伪、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搅得敌人不得安宁。

1939年10月,李璞调中共东海特委(1940年6月改称中共东海地委)任军事部长。

李璞在牟平工作只有半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牟平的山山水水,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他竭尽全力,矢志不渝,为发展壮大抗日队伍,培育革命中坚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深受牟平人民的拥戴。

英勇抗敌 血洒牟平

1941年7月的一天,李璞单人从东海地委到胶东区党委汇报工作。当行至泽上村(现属乳山县)北山一个山岗时,天幕低沉,阴霾满天,空中飘着缕缕细雨,显得格外清冷。但是,他不怕风吹雨打,沿着崎岖的山路迈着矫健的步伐径直往前走。突然,在他前面不远的地方出现几个人影,他机警地环顾四周,只见四面都有人,他预料到可能被敌人包围了。原来,国民党反动派丁绔庭部的据点就驻扎在离这里不到20里的黄村。丁部的便衣就偷住在泽上村,经常在其周围活动。李璞西去的行踪被丁部的便衣窥探到了。他们立即纠集起来,预先赶到李璞经过的地方埋伏起来。当李璞走进他们的埋伏圈时,他们立即跳起来,包围了李璞。李璞见状,心想逃脱是不可能了,只有与他们对着干这条路了。打死一个够本,多打一个赚一个。于是,他拔出匣子枪,瞄准敌人就打,他眼见自己的枪撂倒了几个敌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此时,便衣队的枪口一齐对着李璞疯狂地扫射,终因敌众我寡,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李璞英勇地牺牲了,时年35岁。

李璞虽然牺牲了,但他那为党的事业忠贞不渝、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意志,将永远激励着人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他那革命、战斗的一生,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