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挽父联

更新时间:2021-08-23 16:03:00点击:

痛吾父幼小困穷厄,

备尝炎凉,

劬劳七十又六龄,

到老来只剩一身孤苦,

易箦呼儿难瞑目;

感不孝早岁事戎机,

历尽艰危,

转战二万五千里,

看今日挥戈大江南北,

誓歼倭寇奠先灵。

【作者简介】

罗炳辉:(1899~1946)云南彝良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1913年入滇军,曾参加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役和北伐战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第六军第二纵队司令、第十二军军长、第二十二军军长、第九军团军团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参加过长征。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工作。1939年起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江北指挥部总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第二师师长。抗战胜利后,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

【注释】

1、穷厄——艰难困穷。

2、劬——劳苦。

3、易箦——箦:华美光泽的竹席。按古礼,做大夫的人方可用箦。战国时曾子因未曾为大夫,病重临死前,要人将箦换掉。后来称人病重将死为“易簧”。

4、戎机——指战争、军事。

5、倭寇——倭:古代对日本的称呼。这里指日本强盗。

【赏析】

誓歼倭寇奠先灵

罗炳辉的祖父在经历了三代人的辛勤劳作后,家境一度相当富裕,但在当地官府和土霸的盘剥下,到了罗炳辉父亲罗守清时,家里已是一贫如洗。后经其父母起早摸黑的勤苦垦种,家境又渐趋殷实。当时的云南偏远闭塞,贫穷落后,官府腐败,匪霸横行。稍稍富裕的罗家又一次遭受了土霸的讹诈勒索。罗炳辉的父亲在担惊受怕中苦苦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1939年2月,罗守清在贫病孤苦中悲惨故世。由于身后萧条,靠彝良县邮政局局长温国祯的资助才得以安葬。当时罗炳辉已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正转战于抗战前线。当他得知父亲亡故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写下了这段挽联。

在上联中,罗炳辉沉痛地回忆了父亲苦难辛贫的一生。言辞间充满了对父亲的深痛怀念和对造成父亲苦难一生的黑暗社会的无比悲愤。在上联的最后两句中,他对于不能在父亲生命中最后一刻恪尽人子之情,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人世间最温暖人心的莫过于血肉亲情,这种感情无论什么都无法割断。故失去亲人之痛又何异于撕心裂肺,对一个驰骋疆场多年的革命将士来说,同样如此。尽管作者很早便离开家乡,离开了父亲,但这种以血肉为纽带的亲情,依然殷殷不断。作者在《祭先父文》中,曾这样写到:“不孝自十七岁恚然背亲离家,远走从戎。迄今二十有三年未尝回籍定省。中虽率师道出滇池,经梓里,顾以戎机急迫,即欲一面惨别十九年之老父亦不可得。……念及少小一别,即为儿与吾父永诀之时,能不锥心泣血乎!使不孝有父若无父,使吾父有儿如无儿,伶仃孤苦,受尽磨折,生不能养,死不能葬。此不孝之罪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罔极之恩未报,终生之恨无穷。大别昆明,永致思亲之泪,天涯地角,长弛膝下之魂。灵其有知,曷览儿心。”字里行间中,拳拳孝心,感人涕下。然而,忠义之士自古来忠孝难两全。所以在下联中,作者剖白了自己为国家民族和大义而只得暂抛孝道的苦衷。在国难当头之际,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作者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他要将丧父之痛,埋藏心底,化作一股无穷之力,投入到战斗中去。作者发出了“誓歼倭寇奠先灵”的悲壮誓言。他相信这是能被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包括自己的亲人所理解的。他把对父亲的悼念化作了对侵略者的满腔愤恨。同时,也把自己的孝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全中国的人民。

此联虽是一幅挽联,但却没有过多的悲切与哀怨。作者欲扬先抑,在上联以沉痛的心情追思了去世的老父,哀痛中蓄酝了无穷的力量。这种丧父之痛转化为愤怒的波涛,在下联中喷涌而发。上下联对仗工整,结构精严,用词妥切,情感真挚而深沉。下联的收尾使整联意境达到了一般挽联无可比拟的高昂境界。气魄雄浑,心胸开阔。既将对父亲的一片哀思尽情宣泄,又将自己的革命壮志表露无遗。其豪风义骨,忠肝烈胆,跃然纸上,只有处于风云激荡,历经血与火战争洗礼的革命战士才能写出如此之奇崛之句。